在整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中,由于济水延续数千年的开发利用,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1.原城湨梁济源三面环山,地形呈“U”字形地貌。由于经常受到山洪严重威胁,地下水又大量涌出,田地多被洪涝水淹,百姓生产生活极为艰辛。春秋时期,晋文公任命的原城大夫(兼领阳樊、温邑)赵衰(cuī),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洪涝灾害,形成疏密有度的河网水系,洪可防,涝可排,可以灌溉农田,还可以行船做水上交通。从此晋国“始启南阳”,为晋文公图霸中原、赵氏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当时在湨河沿岸修筑河堤,“以石绝水为梁”,这是春秋时期建造的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,史称“湨梁”。《尔雅》说:“天下梁,莫大于湨梁。”《左传》记载,晋灵公时,曾有十一国诸侯在这里举行“湨梁会盟”。
2.秦渠枋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始皇帝二十六年(前 221),就组织人力在沁河出山处凿洞开渠,引沁补济灌溉农田,因以枋木为闸,故名枋口。从两汉、三国、隋唐至宋元都有扩建。到了明万历、天启年间,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了利丰、广济、广惠、永利和兴利五条水渠,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,故又名五龙口。枋口西边有枋岩,白居易、韩愈、司马光、文彦博等多有吟咏题刻,“沁口秋风”为济源古代九景之一。
秦渠枋口充分利用水流弯道原理,开创我国“隔山取水”之先河,不淤不塞,利泽至今,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,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历史上,秦渠枋口水利工程曾灌溉济源、沁阳、孟县、温县、武陟农田 50 万亩,故有“河朔小江南”之誉。20 世纪 50 年代,济源、沁阳、温县、孟县等地联手,又在秦渠枋口扩建广济渠为引沁广利总干渠。
3.百尺沟《元和郡县图志》载,隋代“在县东北六里,引济水灌溉,仁寿三年置。初分功,人穿丈,故名百尺沟”。
4.合瓦地济源地下泉水过多,农田无法耕作,百姓因地制宜在田里开挖密布的小沟,用建房的青瓦扣成米字形或井字形的排水通道,然后再覆土耕种。这样,泉水就可以从地底下排走,即史上著名的“合瓦地”。因地下泉水具有“温床”作用,大雪纷飞的冬季,合瓦地热气蒸腾,片雪不存。在合瓦地上种植的农作物不但早熟,而且品质优良。其中红皮大蒜被称为“济渎金蒜”,相传元末明初曾经作为贡品进入皇宫。
5.千仓渠唐代河阳节度观察使温造组织开辟千仓渠,引济水种植水稻,灌田上万亩。宋代虞部员外郎陈知俭主管水利,分析科条奏请立石,严格规定用水监管制度,使工程发挥最大效益。据清乾隆《济源县志》载,当时的千仓渠分上堰渠和下堰渠。上堰渠在济渎庙东侧设大盆堰,在药园村与碑子村之间建六斗门分水。千仓渠在南、北堰头两村之间筑下堰,宋代称为千功堰。近年疏浚河道,发现人工夯筑的三七灰土大堰。
现存沁阳市博物馆的《重浚济水千仓渠碑记》说,千仓渠日久淤废,康熙二十一年(1682),怀庆知府龚其裕重新疏浚。扩建后沁阳县的千仓渠上口宽二丈八尺,底宽一丈七尺,深一丈,长六十五里,可灌土地130顷(1.3万亩)。时至今日,在沁阳境内的东冯桥村,仍可见长约50米、深2—3米的济水故道。现在济河灌区为中型灌区,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,2020年实际灌溉面积1.2万亩。
6. 永济B-sport B体育官方网站桥在千功堰下游不远原有堰头桥,清代康熙年间改建十孔平梁石桥。石桥长22米,宽3.7米,桥面安装望柱、栏板和石雕龙头。《创建永济桥记》说:“是桥形类长虹,坚似铁熔,知多年,因名永济桥。”2020 年对老桥进行维修,又在东侧增建九孔石桥,中间设观光台,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7.亨利渠清代顺治十四年(1657),济源知县夏霖分千仓渠下堰之水开亨利渠,灌溉南水屯等村5000余亩。
1. 永济渠《隋书》《怀庆府志》记载:大业二年(606)秋,隋炀帝“幸榆林,次太原”,修驰道下太行游沁口。不久,隋炀帝即“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,开永济渠,引沁水南达于河,北通涿郡”,发展水上航运。
2.顺利渠元代怀庆路总管石林,在沁阳柏香村开顺利渠分济水入城,渠上修有利津桥、揽胜桥。顺利渠先至龙涧村入沁河,后来为扩大灌溉面积,又引水东流过温县武德镇,延伸至武陟方陵入沁河。
3.余济河孟州余济河兴建年代不详,清顺治四年(1647)动工疏浚。余济河从济源梨林镇南雍村,流经南官庄进入沁阳柏香镇,然后进入孟州,灌溉沁阳南部和孟州北部的数万亩土地。
1. 惠济桥位于郑州惠济区惠济村,始建于隋,明代重修。它是隋唐大运河上一座历史悠久、造型优美、结构合理且具有重要科学与艺术价值的三孔拱券石桥,两侧荥阳惠济桥桥楼古朴典雅。“惠济长桥”为荥泽八景之一。千百年来,惠济桥是我国桥梁建筑的精华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郑州通济渠的历史见证。
2.鸿沟郑州地处山地平原交接地带,古时有济水、汴水等多条水系。历史上,曾不断进行人工改造利用。史料记载,公元前360年,魏惠王迁都大梁,第二年动工开凿鸿沟,从黄河经济水引水南下,注入圃田泽再到大梁城。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,它既可以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水柜,以调剂鸿沟水量,又可以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,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。过了20多年,魏国对它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,将原来的鸿沟向东延伸,经大梁北郭到城东,再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,把中原济、濮、涡、沙、颍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,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。
3. 大运河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邗沟,至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。隋代,在鸿沟基础上,疏通济水河道,建成通济渠,形成举世闻名的大运河,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稳定统一。到了宋代,汴河“岁漕江、淮、湖、浙米数百万,乃至东南之乡,百物众室,不可胜计”。开封正是因为紧邻这条生命线而成为要地,自五代起取代了长安和洛阳的地位,成为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和北宋立国的都城,达到开封城市建设历史发展的顶峰。
1.济水贡道利用济水分河以通淮、泗是大禹诒水的重大措施,主要作用不是分洪而是航运。《禹贡》九州8条贡道,其中4条与济水有关:兖州的贡道“浮于济、漯,达于河”;青州的贡道“浮于汶,达于济”;徐州的贡道“浮于淮、泗,达于菏”;扬州的贡道“沿于江、海,达于淮、泗”。徐州、扬州的船只虽然没有明写通达济水,但其贡品必须经淮水、泗水到达与济水相通的菏泽,才能最终到达中原王都。
2.戴村坝明代永乐九年(1411),在东平县戴村汶水上建有大型水坝,整个大坝巨石镶砌十分精密,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铁扣锁紧,气势磅礴,雄伟壮观。戴村坝系京杭大运诃重要水利枢纽、世界文化遗产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3.永济桥平阴县永济桥,明代弘治十三年(1500)原建于东阿老城古济水上,三孔石桥被洪水冲垮后又改建。现存永济桥为明万历年间重建,石拱桥单孔跨度 98 米,石雕栏杆古朴典雅,石狮石猴栩栩如生,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李立政,男,1948年生,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人,高级工程师。原市旅游局副局长,退休后任多家景区、旅游集团总顾问或文化总监,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。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,在文化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,有多部著作《游读济源》《品读济源》等公开出版发行,还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,为济源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20岁宁波女生留学新加坡蹊跷坠亡,家属:离毕业不到10天,部分财物遗失
已有十五省落地 首套房首付15%时代到来 专家称低首付低利率或将成常态
与中坚力量共成长,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
骁龙 X 小新笔记本,联想 IdeaPad Slim 5 14Q8X9 通过海外认证
7200MB/s帮你分秒必争!佰维NV7200 2TB SSD固态硬盘测评